上海證券報 2014-10-23 09:27:23
保險資金投資信托計劃始于2012年10月。政策甫一開閘、業(yè)務啟動初期,買賣雙方都只是“摸著石頭過河”。
保險資金投資信托計劃始于2012年10月。政策甫一開閘、業(yè)務啟動初期,買賣雙方都只是“摸著石頭過河”。
經過兩年多的磨合,保信合作規(guī)模從0飆至2805億(截至今年6月末)。收益高于保險資金傳統(tǒng)固定收益類工具的信托產品,一夜之間成了保險機構眼中的“香餑餑”。
2013年上半年,在各種政策限制下,信托全行業(yè)資產規(guī)模依然飆升,保險資金被認為是其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。
“達成默契”的保信合作
規(guī)模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,保險機構與信托公司似乎也達成了某種默契。從購買項目到借用通道,從單純的買賣關系到全方位的合作,雙方儼然一副“親密伙伴”、“如膠似漆”之狀。
尤其是對于在負債端大量銷售高現(xiàn)金價值保險的保險公司而言,信托計劃正對他們的胃口。這些依附于網絡和銀保渠道銷售的高現(xiàn)金價值保險產品,“預期收益率+渠道手續(xù)費”之資金成本合計在6%以上。而平均收益8%到10%的信托產品,正好可以在收益上覆蓋負債端成本,與這類險種進行匹配。
一拍即合之下,雙方合作更進一步。新的合作模式誕生,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始“定制”信托產品。顧名思義,就是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自己尋找基礎資產項目,通過信托公司做成信托計劃發(fā)行。如果保險資管公司自己作為投資人,可以拿到9%到10%左右的收益率,而信托公司只是收取少量的中間費用。
這是典型的“通道業(yè)務”,保險資管公司占據絕對主導地位。而在信托公司眼中,萬億級噸位的保險機構乃是“大戶”,因此一些信托公司也甘心交出主動管理權、“屈從”于只做通道。
一家保險機構投資部人士并不諱言通道現(xiàn)象。在他看來,與信托公司合作,由保險機構真正掌握項目的實際情況,是保信合作比較理想的模式。“拿到的收益高,且風險可控。”
雖然還沒有到“只要信托敢發(fā)、保險就敢買”的地步,但投資增速確實大步前進。保監(jiān)會公開數(shù)據顯示,截至今年6月末,78家保險公司(集團)共投資信托計劃739筆,涉及32家信托公司,累計投資余額2805億元,較今年一季度末增加768億元,增長37.7%,較上年末增加1363億元,增長94.5%。
但資產占比僅為2.99%,因此總體上來看,風險基本可控。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