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2-04-25 18:41:15
圖片來源:攝圖網-401716545
來源:微信公眾號“道達號”(微信公號ID:daoda1997)
今天收盤,達哥默默地關掉了行情軟件,電腦手機都不太想看,然后去樓下的院子里坐了好一會兒。
拋開2020年初那次由于特殊的原因不論,已經好多年沒有看到有這么多的個股跌停了。調整都能預期到,但個股跌這么多,而且還都如此整整齊齊的,難免讓人有一種無力感。
滬指跌破3000點關口,一切都在意料之中,似乎又在情理之外。
意料之中是因為市場有這么一個不成文的規(guī)律,A股下行的時候,逢某些整數(shù)點位必破,歷次向下兵臨3000點,事后看都是守不住的。
情理之外是因為今天一早,朋友圈流傳的一篇文章截圖,14年前的文章——“3000點保衛(wèi)戰(zhàn)”,放在今天依舊毫不違和。背后,更多的是股民的心酸和無奈。
本想著A股有擊破3000點來個深V的機會,但三大指數(shù)從開盤跳空大幅低開就不對勁起來,早盤的分時圖上滬指沿著30度下行,在下行途中雖頻頻出現(xiàn)點殺降速,可就是沒有反攻的“油門”,也就意味著不可能再深V。
網上看到有股民評論,“如果說前一輪市場下跌,我還想抱怨,那么今天的下跌,我已經完全躺倒了,可能連找人傾訴都不想了,被深套其中,只能獨自體驗著當中的苦楚……”
達哥完全能理解這位股民的心情,畢竟炒股久了,這樣的“心如止水”也曾體驗過。股市就是這樣,我想,在經歷過一輪調整的洗禮之后,這位朋友反而會對敬畏市場,對遵守交易規(guī)則有更深層次的感悟。
面對市場的調整,關于市場的靈魂五問又來了!A股為何又跌?誰在賣出?市場有這么差嗎?今年跌了這么多,見底了嗎?現(xiàn)在該怎么辦?
其實,下跌的原因很多,美聯(lián)儲加息、俄烏局勢、新冠疫情等,反正任何一件事對股市都構成一定的壓力,而且各個因素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,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(tǒng)。市場解讀很多,現(xiàn)在糾結于為何跌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。
現(xiàn)在擔憂的,其實就是擔憂本身??戳撕芏嗟5膫€股,若不是因為突發(fā)的業(yè)績利空,封單實際上沒有多少,稍微正常點的行情一分鐘之內就能吃掉,所以還是信心的問題。
昨天有朋友在達哥文章下方留言,聊到了一個數(shù)據統(tǒng)計:“政策底”之后兩個月就會迎來市場底,預判大概5月中旬市場就能見底。
達哥梳理了一下,從2005年以來,市場“政策底”的情況有四次,分別是2005年2月、2008年7月、2012年10月和2018年10月。
細數(shù)上面四個時間節(jié)點,從“政策底”到市場底經歷的時間分別為:4個月、3個月、1年和2個月。因此,如果簡單地就用2018年的情況來套用如今市場的情況,就有些刻舟求劍了,還得根據市場的具體情況來看。
這些年的市場跟蹤下來,A股幾個主要寬基指數(shù)絕大多數(shù)時候都是同頻率的,很少會有某個指數(shù)見底、另外幾個指數(shù)不同步的情況。從這個角度上來說,今天見到的各大指數(shù)新低的集體畢業(yè)合照,反而更有利于市場早日見底。
3000點破掉其實不是壞事,起碼后面資金不會像現(xiàn)在這樣老擔心3000點擊穿會怎么樣“落地”了,扔掉這個心理包袱,反而更有利于大家輕裝上陣。
加速探底,以空間換時間不是壞事。對很多投資者來說,跌得多固然讓人難受,但更難受的是跌得久,陰跌對人氣的傷害更大。物極必反,耐心等待即可,讓市場來告訴我們答案。
至于市場能跌到哪里,達哥也很難說,如今A股三大指數(shù)都已經跌到了密集成交區(qū),繼續(xù)延續(xù)今天的跌幅,還是比較難的。但從短周期來看,目前還沒有見底的跡象,滬指可能還需要類似于上周五的震蕩之后再探底的結構,才會出現(xiàn)機會。
另外,從時間窗口上看,本周是年報及一季報最后的業(yè)績披露期,一旦上市公司財報披露完畢,業(yè)績“地雷”的包袱就沒有了,抄底資金會逐步跟上。
周末的時候,達哥還專門復盤了一下2008年市場的情況,當時市場經歷了四個箱體的下跌結構,而如今上證指數(shù)已經歷了三個。按達哥對歷史走勢的總結,只要本輪滬指下跌力度不超過3月初,那么比較長周期的機會可能不遠了。
回顧這些年的股市生涯,類似3000點爭奪戰(zhàn),已經經歷很多次了。“別人恐慌我貪婪”,現(xiàn)在這種艱難的時刻,反而需要我們保持清醒。既然選擇了股市投資,便是義無反顧,調整的風雨終將過去,反彈的陽光終將來臨,致敬仍在堅守的朋友們。
行情不好,我知道大家需要溫暖。這樣吧,啥也不說了。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“道達號”,在道達號的評論區(qū),雞湯接著熬。
(張道達)
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(guī)定,本手記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議,入市風險自擔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