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10-16 00:40:20
從2013年開始,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逐步降低,如果過分關注經濟波動就會錯過2013年的成長股行情;到了今年,就會導致過于謹慎。
兩年以來的市場運行,使得賣方策略的傳統(tǒng)研究框架進一步完善。
在2013年以前,經濟增長是重要的影響變量,經濟波動因此在市場上被賦予了更高的權重;從2013年開始,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逐步降低,如果過分關注經濟波動就會錯過2013年的成長股行情;到了今年,就會導致過于謹慎。
隨著經濟波動越來越窄,從7月份開始,投資者逐步認識到無風險利率的下行以及風險偏好提升(一方面是改革、一方面是對于中長期的經濟增長預期平穩(wěn))成為市場更為主導的力量。那么,就中期而言,這兩者被賦予更高權重的情況下,經濟增長的波動就應被淡化,除非經濟再次出現(xiàn)失速的風險。只要這兩個因素的趨勢仍在向好,那么中長期樂觀是可以期待的。
成長性行業(yè)的分析框架更加完善?;?003年~2008年經驗的行業(yè)輪動框架逐步失去意義,而基于滲透率提升的成長類行業(yè)分析框架更適應當前的市場。
回顧歷史,每個階段,市場都在尋找這類成長性行業(yè),90年代中期是家電,90年代末是互聯(lián)網,2003年~2009年是地產、汽車、工程機械,2009年~2012年是智能手機產業(yè)鏈,2013年至今是各類新興低滲透率的成長行業(yè)。未來,我們的關注焦點仍應該集中于那些低滲透率的行業(yè)中,比如新能源汽車、機器人等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